2019手机在线打鱼平台测验必考人物之孟子、荀子、墨子考点大年夜汇总,入编必看!
墨子
一、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
1、墨翟,人称墨子,墨家学派开创者,墨翟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名享有圣名的思维家,其思维代表着“农与工肆之人”的好处。
2、墨子主意“兼爱”“非乐”“节葬”,否决孔子“乐”“教”“礼教”等。
2、论教导感化和教导目标
(一)教导感化——“素丝说”
1、教导的社会感化:“兴世界之利,除世界之害”。
2、教导对人的生长的感化:“素丝说”,人性不是后天所成,生来的人性不过好像待染的素丝,下甚么色的染缸就成甚么样的色彩,有甚么样的情况和教导就培养甚么样的人。
(二)教导目标:培养“兼士”或“贤士”
1、“兼士”或“贤士”:完成“兼爱”社会幻想的人。
2、兼士与贤士的标准:
(1)博乎道术:知识技能的请求。
(2)辨乎言谈:思想论辩的请求。
(3)厚乎德性:品德的请求。
3、论教导内容
(一)政治和品德教导
(二)迷信和技巧教导
1、天然迷信知识。(数学、光学、力学、声学、心思学等)
2、临盆和军事迷信知识。(如临盆器械和战斗攻防器械制造)
(三)文史教导(“非乐”,否决乐教,认为乐教糜费财力人力,消磨人的意志)
(四)培养思想才能的教导
四、论教导办法
1、主动:“上说下教”,“虽不叩则鸣”,教导者应主动上门去教。
2、创适:持续现代的好器械,并在明天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器械,重创造。(对待文明遗产的立场)
3、实际:“合其志功而不雅焉”,主意以动机和实际后果的同一去评价人的行动。与孔子“力行”不合的是,除品德实际外,还重视临盆、军事、科技实际。
4、量力:施教时推敲先生的力之所能及。
孟子
一、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意
(一)生平:
孟子,鲁国人,“孟母三迁”“断抒教子”。
(二)政治主意:实施“暴政”——教导。
1、“制平易近之产”:令人平易近都成为小地盘具有者。
2、“平易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:君王要留意平易近心向背,尊敬平易近意,收取平易近心。
3、好的政治既非完美的政治制度,也非高超的政治手段,而是教导。
2、“性善论”——教导实际的基本
(一)性善论:
仁义礼智这些人的“良知”“良能”是人所固有的。
(二)性善论提醒的实际成绩
1、性善论说清楚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、差别于植物的本质属性。
2、性善论还包含了一小我类种系生长的条件在内,“我固有之”的仁义礼智归根结底是人类进修的成果。
3、性善论不只提醒了人之“类”,还提醒了人之“故”(所以然)。
3、论教导感化与目标
1、教导感化
教导是扩大“善性”的过程。“我固有之”的实则是仁义礼智的能够性——善端, 教导扩大人固有的善端。
2.教导目标:“明人伦”。
(1)“人伦”:即“人性”,指的是“父子、君臣、夫妻、长幼、同伙”五对关系。
(2)孟子尤重父子——孝,兄弟(长幼)—— 悌两种关系,并以此为中间,建立以一个品德标准体系“五常”——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四、论幻想人格——“大年夜丈夫”
1、大年夜丈夫:“贫贱不克不及淫,贫贱不克不及移,威武不克不及屈”,有“浩然之气”。
2、若何完成大年夜丈夫,重要靠人的心坎教养:
(1)守志养气:一小我有了志向和寻求,他就会有照应的“气”——精力状况。
(2)动心忍性:也就是意志锤炼。"天将降大年夜任于斯人也,必将苦其心志......”
(3)居心养性:存养和扩大善端。
(4)反求诸己:当你的行动未取得对方的反响时,就应当起首反躬自问,从本身身上找缘由,对本身提出更高的请求,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。
五、论教授教化
1、深适自得:主意进修中的自力思虑和自力看法。
2、盈科而进:强调进修和教授教化过程的墨守成规。
3、教亦多术:强调对不合的先生采取不合的教法。
4、专心致志:进修必须专心致志:不克不及三心二意。
荀子
一、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
1、荀况,字卿,又叫孙卿,世称荀子,战国末期赵国人。
2、生平活动:稷下学宫师长教员。
2、“性恶论”与教导感化
1、“性恶论”
人的天性中不存在品德和明智,假设听凭天性生长而不加控制,必将产生暴力,所以说人性恶。实际上是一种“人性恶端”说。
2、“性伪之分”
性:指人的后天本质,人的天然状况,完全排斥任何后天工资的身分。
伪:指工资,泛指一切工资的尽力而令人产生的变更。孟轲所说的人性的“善”实际上是“伪”而不是“性”。
“性伪之合”:性与伪实际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,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;而缺乏加工,素材永久是那么的原始和不完美。
“化性起伪”教导的感化:经过加工培养人才网job.vhao.net。
3、论教导目标
培养履施礼法的“贤良之士”,或许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善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。
四、论教导内容
看重现代典籍的进修,特别是儒家经典。
五、论进修过程与思维办法
(一)进修过程
闻、见、知、行(社会实际)
(二)思维办法
1、“兼陈万物而中悬衡”:对事物作周全、广泛的比较、分析、综合,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,以求照实地掌握事物及其关系。
2、“虚壹而静”:能接收外来的知识但又不克不及让已有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收。
六、论教员的地位与感化
1、教员的地位:治国之本。(教员经过过程施教这一中介参与管理国度)
2、强调先生对教员的屈从。
3、教员的请求:有准炎而令人起敬,年高德劭,讲课有层次而不背师法,看法精深而表述公道。
义务编辑 : 史亚东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: